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黄润秋教授团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发布时间:2015-01-12阅读次数:255

1月9日上午,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成都理工大学黄润秋教授及其团队,6年独立研究成果《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汶川地震后,理工先后派出千余人次赴灾区进行地质灾害调查。黄润秋团队提出了以“发震断层效应”、“地形地貌效应”为主导的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建立和发展了震区泥石流灾害预警预测模型和灾害治理新技术。成果提升了对强震地质灾害的防控能力,支撑了重建选址和重大地质灾害防治,也在2013年的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得到应用。

2015年刚开年,黄润秋就把新年第一爬献给了挚爱的大光包滑坡,这个位于四川安县境内,由汶川地震引发的地球上近百年来最大的滑坡。和青年教师,学生一起,踏着积雪,冒着严寒,呼哧呼哧攀上400余米的滑坡后缘峭壁,虽累倒余地,但感想颇多!看到我们在滑坡上修建的研究基地一年年在扩大,培养的学生一代代在成长,研究的成果一篇篇在发表,由此产生的减灾措施一项项得到落实,灾区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安稳踏实,很高兴!

转自:华西都市报

个人简历:

黄润秋,男,汉族,1963年8月生,湖南长沙人,1994年11月加入九三学社,1986年2月参加工作,成都地质学院水文系工程地质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四川省委主委,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79.09-1983.07 成都地质学院水文系工程地质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3.07-1986.02 成都地质学院水文系工程地质专业学习,提前攻读博士学位

1986.02-1988.09 成都地质学院水文系工程地质专业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

1988.09-1989.04 成都地质学院水文工程地质系讲师

1989.04-1993.06 成都地质学院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副主任(1992.11评为教授)

1993.06-2001.09 成都理工学院院长助理(其间:1993.11聘为博士生导师;1996.09兼任水文系主任;1997.09兼任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1997.04任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副主委;1997.05任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副主委;1997.12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1998.12-1999.07香港大学访问教授)

2001.09-2006.10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四川省委副主委、成都市委副主委,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

2006.10-2007.05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四川省委副主委,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

2007.05-2007.12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四川省委主委,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7.12-2008.01 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四川省委主委,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8.01-2014.01 四川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四川省委主委,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4.01-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四川省委主委,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省十二届人大代表,七届、八届、十届、十一届省政协委员。

人民网北京2014年1月21日电 据四川政协网消息,2014年1月19日,政协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定接受同意黄润秋申请辞去政协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副主席、委员职务的请求,同意黄润秋同志不再担任政协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副主席、委员。

2014年1月23日,在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黄润秋当选为四川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2014年7月任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